我去露營從來就不是因為自己是個『十分熱愛露營』的人,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的宅男指數相當高,所以當朋友們知道我會去露營,莫不十分驚訝。

 
其實說穿了,是為了營造親子的quality time以及貫徹家庭教育。Quality time其實只要用心,可以每天都存在,但是週末假期可以連續長時間相處,跟孩子相處時間拉長,不但是個溝通的機會,更是良好的教育機會。
 
以往,我們週末旅遊兩天一夜都是住在飯店,其實也會有很多教育機會,例如自助餐的規矩,住房的規矩等。但除非是兩家人以上出遊,不然其實小朋友不大會有跟其他家庭小朋友互動的機會。
 
露營的進行大概有兩種,一種是『露營』本身就是休閒與活動,簡單說就是為了露營而露營。另外一種就只是把帳棚當個臨時的家,但三餐都不需要自己煮,活動也在營地外,這樣的露營就是為了過夜。我這次講的露營指的是前者。
 
要在露營的時候賦予教育意義的必要條件就是要讓小朋友喜歡露營。只要他們有興趣,自然而然就會從中學到東西。那怎麼樣讓他們產生興趣呢?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有貢獻,有參與感。現在的家長很多是直升機父母,孩子需要什麼,往往他們沒想到,爸媽都準備好了。但很多人沒想過,其實孩子『動手』的機會就因此被剝奪了。如果我們不讓孩子煮食,他們怎麼會知道怎麼給自己煮上一餐?如果我們沒有教他們用火安全(例如,食物沸騰掀開蓋子時,自己的大頭不要在正上方),那麼可能有一天他們就必須要從燙傷中學習。因此,適當的讓孩子『自己來』是很重要的(但是爸媽要盯著)
 
所以這就是露營為什麼可以是很好的生活教育。我太太說:平常我們在家裡也可以教他們怎麼煮飯煮湯,為什麼一定要出來露營才能教?但是坦白說,在家裡大家下班就很累了,父母們都希望小朋友儘快吃完飯,寫完功課念完書,洗洗澡就去睡覺,哪有時間一步一步跟孩子煮飯?但露營時,時間不就是用來跟隔壁鄰居聊天,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然後準備下一餐嗎?
 
再來就是小朋友間的互動,其實平常小朋友在幼稚園或在學校都會跟其他小朋友互動,老師也會糾正太離譜的行為,但有些細緻的人格發展其實還是要靠爸媽觀察與矯正,這大概是因為現在夫妻生得少,學校老師只要小朋友之間維持和平就謝天謝地了。藉由露營時候直接觀察小朋友間的互動,可以發現自己小朋友有哪些人際關係上的弱點,這時候就要慢慢帶給孩子社會化的涵養與教育,父母要告訴他們,要成為怎樣的人,才交得到朋友。
 
所以孩子在營地除了跟其他小朋友玩,還可以幫忙做哪些事呢?我最近在ibooks上買了一本書The essential family camping,裡面提到小朋友可以幫大人:
 
1.撿拾柴枝(看營地規定與狀況,需要手套)
2.架設營帳(依年紀大小決定幫忙的程度)
3.從車子上把裝備拿下來(依年紀大小決定幫忙的程度)
4.展開睡袋,還有幫充氣睡墊打氣
5.準備下一餐的食材

就我自己的經驗,3歲以上的小朋友就可以做到以上五項。除了上述提到這些以外,露營時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做的活動還包括:觀星、辨識植物昆蟲、健行等等,都會帶來不同的收穫。我要再次強調:有沒有『學到』東西其實不重要,重要的是培養好奇心與觀察力,畢竟給他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s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